在国际足联正式致函韩国足协后,孙准浩的全球禁赛传闻终于得以平息。这一消息的确认,令外界开始关注起事件背后的具体原因。资深媒体人徐江在分析时指出,孙准浩之所以未被全球禁赛,关键在于“没有实际材料确认他操纵了某场比赛”。
周五,国际足联的官方声明明确表示,中国足协对孙准浩的全球禁赛要求被驳回。这意味着孙准浩将能够继续在足球场上驰骋,无论是参加韩国联赛还是其他非中国地区的联赛。那么,为什么国际足联没有采纳中国足协的请求呢?徐江进一步解释说,虽然孙准浩涉嫌的罪名是“收受贿赂”,即“收了钱了”,但由于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操纵了某场比赛,因此国际足联不能以此为由对其进行全球禁赛。
徐江还回顾了国内过去的类似案例。他提到,在一些案件中,涉案人员的口供涉及到了具体的比赛,因此会被全球禁赛。然而,对于孙准浩的情况,由于缺乏这样的证据,他的命运得以不同。例如,在2009年的那起事件中,祁宏、江津、申思、李明因在对天津泰达一战中的“放水”行为被判刑,并遭到了全球禁赛的处罚。
在被中国足协宣布禁赛后,孙准浩曾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解释。徐江对此评价道:“孙准浩在危机公关方面的处理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如果他坚持声称自己是被迫害的,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他却选择承认收了20万,这无疑是自己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这一事件不仅对孙准浩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足球界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