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中国足坛的岁月可谓风起云涌。在年初,中国足协发布了一项名为U23的新政策,规定中超每场比赛的十八人名单中必须包含两名U23球员,其中一名必须作为首发出场。这一政策旨在培养年轻球员,为足球界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赛事的推进,足协管理层的一些决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总局对“天价球员”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投资足球的人“有钱就任性”所导致的,其背后的真实目的更多是商业利益而非足球本身的发展。对此,总局表示高度警惕,并决定出台更为严格的整肃措施来规范市场。
五月二十四日,足协又公布了限制高价引援的通知,引援调节费政策应运而生。这一政策规定,各俱乐部在比赛中上场的U23国内球员数量必须与外籍球员数量相等,旨在平衡球队的实力,让更多年轻球员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足协的权力斗争中,杜兆才的空降成为了关键的一环。作为钳制陈戌源的重要人物,以及架空前任足协主席的关键棋子,杜兆才带着任务来到了足协。当时,中国足球改革的政治任务多年未有进展,需要有人以身入局,杜兆才便成为了这个关键人物。他身居高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足协党委书记”的身份让他大权在握。有消息称,原总局副局长将不再分管足球项目,而是由杜兆才接管。
杜兆才与陈戌源的权力斗争在足协内部悄然展开。二人在足协内部的明争暗斗引人注目。陈戌源上任后,足协执委会的报道以他为主角,而杜兆才的声音几乎被淹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兆才在新华社的报道中的发言篇幅逐渐超过陈戌源,这或许能说明很多问题。
杜兆才在足协内部积极建立自己的势力,他引入了许多亲信,形成了所谓的“杜门九虎”。这些人分别担任社会足球部部长、青少年赛事负责人、女子部部长等要职。此外,他还从辽足招来李树斌、肇俊哲等教练,形成了所谓的“东北帮”。在杜兆才的主政期间,外事工作由他掌控,而内部管理则交由陈戌源负责。两人之间的对立悄然形成。
当陈戌源发现中层职务基本被杜的人马占据时,他开始招揽与杜关系不深的职员,形成了自己的团队——“上海帮”。这些人未必是陈戌源从上海带来的,但必定是此前在足协内部不受重用或与“东北帮”无关的。这些秘而不宣的人事变动在二零一八年初被对外披露。
在杜兆才主抓足协工作期间,他为了给“自己人”安插岗位,大幅扩充了足协的编制数量,一度下辖三十个部门,使整个足协的管理机构变得臃肿不堪。而陈戌源进入足协后,力主推行“精兵简政”,意图削弱杜兆才的势力。在部门分工调整中,他成功地将一些重要部门整合在一起,加强了自己的控制力。
然而,权力的斗争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杜兆才被曝出贪财、好色、迷信等罪行,他的行为在足协早已是人尽皆知。他的办公室里挂着的字画和八卦镜也暴露了他对权力的迷信和贪恋。最终,他被查出违法乱纪行为并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四百万元。他的落马成为了足坛反腐历史上的重要一环。
回顾杜兆才的生涯,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诱惑和迷失心智的危险。当一个人手握绝对权力后,容易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这也是“杜兆才们”最终落马的根本原因。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整顿,才能让中国足球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