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伊-吉尔杰斯-亚历山大,他并非是人们口中的“有道德的球员”。这个术语指的是那些在比赛中不会过度依赖造犯规战术的球员。亚历山大无疑是NBA中擅长造犯规的球员之一,他的这种能力让他在本赛季的罚球次数上仅次于内线巨星扬尼斯-阿德托昆博。他极有可能因这种能力而赢得MVP奖杯。
要明确的是,我们不应因此对他加以指责。造犯规是一种策略,它要求球员深刻理解比赛规则,并准确判断裁判如何执行这些规则。亚历山大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的目标是帮助雷霆队赢得比赛。他的职责不是保持所谓的“道德”或是提供娱乐,而是帮助球队取得胜利。然而,创造一个有利于他发挥这种策略的环境,是NBA的职责所在。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亚历山大是否造犯规,而在于这种策略是否有效。联盟需要承担起责任,正确执行现有规则,并修补那些容易被球员利用的规则漏洞。在西部决赛的第一场比赛中,尽管雷霆队的防守表现出色,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却是亚历山大如何“逃脱”处罚。
回顾过去,像哈登和特雷-杨这样的球员也曾是造犯规的大师,联盟为此采取了措施来限制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然而在亚历山大和布伦森等球员出现后,联盟的规则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作用成为了疑问。我们需要审视一下:当一名球员持球时,他做出的一些动作是否是为了明显、突然或异常地制造犯规?
规则的改变如同一场猫鼠游戏。尽管联盟试图通过改变规则来限制球员的造犯规行为,但球员们总是能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规则。亚历山大就精通所有旧的造犯规技巧,并且还在不断开发新的方法。这让我们思考:如果规则不能被严格执行,那么改变规则的意义又在哪里?
关于假摔的问题,NBA曾进行过试验性的技术犯规来惩罚这一行为,并将这一规则永久化。然而,这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例如,在某场比赛中,亚历山大的表哥沃克在突破时被判犯规,但经过回放审查,并没有发现非法接触的证据。这让人质疑其中是否存在假摔的行为,而亚历山大却未因此受到处罚。这表明NBA在假摔的处罚上已经基本放弃,这反而可能助长了假摔的风气。
在篮球比赛中,假摔和造犯规一样,都是一种策略。亚历山大在某次防守中,用非持球手推搡对手后成功博得哨声。这种行为在本赛季并非个例,甚至在篮球历史上也屡见不鲜。然而,当这种动作不会被吹罚时,为何不加以利用呢?这种哨声对球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能帮助球员获得罚球机会,还可能让对手的关键球员因犯规离场。
从战略角度看,亚历山大的做法是合理的。他利用规则的漏洞来帮助球队获胜。这并非他的错,而是需要反思的是比赛规则本身是否合理。我们不能仅仅责怪球员个人,更需要思考的是比赛机制和规则的问题。
同时,NBA正面临着一个讽刺的问题:球队故意输球摆烂。虽然没有人愿意看到这种情况,但当球队认为赢球无望且存在输球可以获得更好选秀权的机制时,他们就会选择输球。在不大幅改变选秀结构的情况下,NBA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犯规和罚球的概念存在于篮球比赛中,球员们就会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利用这些规则。这就像是一场与规则的博弈游戏。每当一种造犯规的方法被禁止或限制时,球员们总会找到另一种方法来应对。因此,联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规则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总的来说亚历山大的任务是帮助雷霆队赢得比赛而NBA的任务则是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且公平的比赛无论我们对造犯规的道德立场如何显然球迷并不喜欢这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要想找到平衡点解决问题并非是某个球员的责任而是整个联盟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