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全明星周末的热闹落幕,但大家热议的焦点并非是那些精彩的正赛,而是引人深思的星锐赛。在赛场上,一年级队伍艰难取胜,而二年级队伍则连续三年落败。这无疑触动了人们的思考:我们最杰出的大学篮球运动员是否都已经踏入了CBA的殿堂?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经过两个赛季的磨练,为何他们却无法战胜那些学弟们?这背后显然隐藏着某种问题。这样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我们的星锐二年级队伍屡屡失利,但CBA联盟对此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兴起的选秀大会,虽然在名义上为大学生球员敞开了一扇门,但在众多俱乐部的眼中,这更像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许多俱乐部更愿意信任自己青训队的球员,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篮球才华。这样的局面,使得我们不少才华横溢的大学生球员无法踏入CBA的赛场,有的只能混迹于野球场,有的则选择了远赴国外的联赛,还有的则进入了二级联赛。
在21世纪,人才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这些优秀篮球人才的流失,对于CBA乃至中国男篮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遗憾。CBA的准入制度似乎存在某种缺陷,这可能是所有球迷的共识。许多有潜力的大学球员被拒之门外,从而错失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以这两场星锐赛为例,这二十几名球员中,真的每一位都能顺利进入CBA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意味着将有很大一部分球员无法获得这样的机会。他们将面临坚持或放弃的选择。坚持下去,前路未必光明;选择放弃,中国篮球又失去了一批潜在的人才。
尽管我们从不缺乏篮球人才,但在如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方面,我们似乎缺乏有效的途径。CBA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否则人才流失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毋庸置疑,有些非常出色的球员并未踏入CBA的大门,而且未来还将有更多这样的天才被职业联赛拒之门外。与其盲目地学习欧洲和美国的模式,不如先将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浪费人才,无疑是最大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