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营销,是时候跳出传统的体育框架,拥抱更广阔的天地了。
随着大流量时代的来临,体育内容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根据Questmobile数据,如今87%的球迷每天会通过3个及以上的平台观看体育内容,短视频、热搜和话题成为了他们寻找共鸣的新途径。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对体育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过去的体育营销,主要关注比赛本身,然而现在的战场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用户的消费习惯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因此,对于参与体育赛事的品牌和平台来说,以内容共创的形式构建“体育+娱乐+商业”的融合场景,已经成为必修课。
在最近的全明星周末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趋势的明显体现。腾讯NBA与哈尔滨啤酒的合作,就是一个教科书级的案例。他们从王鹤棣的视角出发,将一个体育赛事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成功地将NBA全明星周末的传播范围从核心球迷圈层拓展至泛娱乐受众。
这种体育与娱乐的融合,不仅仅是内容的创新,更是生态的协同。节目制作方紧紧抓住王鹤棣这一具有超强影响力的优质艺人,围绕他展开体育营销,定制最符合他个人特质的内容形式,实现了效果最大化。同时,通过与NBA名宿林书豪的特训、与范志毅、阎鹤祥等嘉宾的互动,节目既展现了体育的专业性,又融入了娱乐元素,使得内容具有广泛的传播力。
在《全明星D计划》中,腾讯NBA更是将专业性与娱乐性做到了动态平衡。节目深入旧金山的城市文化,用影像语言重现了全明星赛场内外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让内容的专业度和观赏性大幅提升。同时,通过庆功场景、互动游戏等方式,将品牌与全明星赛事的情绪价值紧密结合,实现了真正的内容共创。
这种成功的尝试,不仅是一档高质量的跨界节目,更是一次对体育营销边界的重新定义。它打破了赛事营销的固有边界,不再只是单向输出赛事内容,而是以体育IP为基础,结合明星资源、品牌诉求、用户兴趣点实现流量共振,搭建了一个长期可复用的营销生态体系。
进入2025年,顶级体育IP的数量相对固定,品牌想要借助大赛窗口打响营销战役的机会越来越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体育场景中实现更深入的品牌叠加和价值渗透,成为体育营销的新挑战。而《全明星D计划》正对这一趋势,成为了值得行业持续思考的优秀案例。
这种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全球体育营销的进化趋势。从NBA到ESPN、Bleacher Report等体育媒体平台,都在尝试探索更灵活、更具有娱乐化属性的内容形式。腾讯在NBA赛事直播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是中国市场对体育直播趋势的本土化模范。
同时,这种多线程的内容消费行为也倒逼体育营销必须打破“专业主义”的傲慢,学会用娱乐化叙事包裹竞技内核,用场景化体验替代生硬植入。因此,行业应该看到的,不仅是腾讯NBA和《全明星D计划》带来的超级流量,更是对流量的理解深度。只有那些既具备专业能力,又会拥抱变化的人,才能真正改变行业游戏规则,推动行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