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月份,中国男篮在亚预赛的第一窗口期与日本男篮的比赛,以微弱的3分差距落败。因此,当球队再次面对日本队时,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日本男篮多名主力缺席,赛前外界已对胜负做出了大致预测,但当中国男篮以大胜之姿完成复仇时,却依然暴露了球队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线表现不尽如人意。
在这场比赛中,日本队由于核心进攻点的缺失以及内线不占优势,只能依靠外线寻找三分投射机会。而中国男篮则凭借身高优势,在禁区内频频得分。上半场,赵睿的突破强势无比,胡金秋在禁区内的吃饼更是让中国男篮以50比33领先。然而,尽管领先幅度较大,但整个上半场中国队的三分球出手仅9次,命中2球,命中率仅22%。全队只有曾凡博和赵继伟有三分球命中记录。
进入下半场,随着分差的逐渐拉大,日本的防守逐渐崩溃。这也让中国男篮在三分线外逐渐找到了手感。整场比赛下来,中国男篮在三分线外出手24次,命中9球,命中率达到37.5%。然而这样的表现并非因为防守方的防守策略失效,而是因为随着分差的拉大,日本队的防守注意力逐渐下滑。
这场比赛虽然是中国男篮的复仇之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球队在三分球上的问题。如果面对的是日本男篮的完整阵容,包括马场雄大、渡边雄太、河村勇辉等核心主力,那么仅靠上半场9中2的三分球表现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如今世界篮球的趋势已经转向了三分球的重要性。像中国男篮这样依赖阵地战和身高优势的球队已经越来越少。如果中国男篮能够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早日找到三分球的投射节奏,并保持35%左右的命中率,那才是真正的进步。
这次战胜的是日本男篮的替补队伍,并不值得过多炫耀。我们应该从这场比赛中找到问题所在。去年的海外拉练中,面对澳大利亚和NBA夏季联赛队伍等真正强队的比赛,中国男篮几乎没有任何应对之策。无论是内线还是外线都没有明显优势。这也是为何连续多场比赛失利,让球队士气受到了极大影响。对于想要在国际篮坛立足的中国男篮来说,必须重视起三分球的作用而非仅仅依赖内线优势。否则在未来面对更具身体优势的欧美球队时我们将难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