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乔丹的接班人,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特殊事件。这仿佛是1990年代中期,当NBA突然失去了乔丹的影子,遭遇了一个巨大的真空期,各队在慌乱中急切地寻找替代品,如同病急乱投医一般。
这个时期的情况就像是在小龙女离开杨过后的那段日子,杨过四处寻找白衣女子,误打误撞地找到了陆无双。又如同陈建斌失去纯元后,试图通过甄嬛来填补内心的空缺。然而,随着乔丹两次复出,球迷们逐渐接受了“迈克尔确实离去了”的现实,气氛才稍微缓和了一些。
乔丹的接班人并不一定与他的打法有必然的联系。当年打法并不怎么像乔丹的希尔和便士哈达维,都被捧做过乔丹的接班人。尽管科比的打法更接近乔丹——这点连乔丹自己都承认——但当他成名时,却并未像希尔或便士那样,立刻被冠以接班人的称号。
回溯到1990年代中期,那时的NBA亟亟寻求乔丹的接班人,这样的搜寻计划从大局上来看显得十分迫切。在1980年代,魔术师和伯德的崛起实际上拯救了NBA的商业价值。他们的薪资从1979年的六十多万美元逐渐上涨,到1992年伯德退役时,他的顶薪工资已经翻了五倍。这就是乔丹所代表的商业魅力。
每当季后赛来临,乔丹的比赛总是吸引着亿万观众的目光。1991年总决赛公牛战湖人,乔丹与魔术师的对决吸引了平均2391万的观众收看。然而,当1993年乔丹巅峰退役时,NBA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一年总决赛的平均观看人数虽然达到了2721万,但三连冠后乔丹的退役让NBA再次面临巨大真空。
在这样的背景下,格兰特·希尔和便士哈达维等新生代球员迅速被推到了台前。尽管他们的打法并不完全像乔丹,但媒体还是把他们称作乔丹的接班人。这更多是当时NBA急于寻找新的商业代言人的表现,而非单纯基于他们的实力或打法。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能看到除了商业价值的考虑外,乔丹所代表的那种飘逸的打法、两米左右的摇摆人的审美也深入人心。乔丹的归来消息总能引发市场的疯狂,与其挂钩的公司市值也会随之飙升。公牛的三个三连冠时期,更是将NBA的收视率推向了新的高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科比等新一代球员开始崭露头角时,人们对于寻找“乔丹接班人”的热度反而降低了。科比的打法、身型和劲头与乔丹极为相似,但人们似乎不再那么热衷于寻找下一个乔丹了。这并不是因为乔丹的地位降低,而是因为那个疯狂、焦虑、急切寻找替代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最终,我们可以说,寻找乔丹的接班人不仅是基于商业的考虑,更是基于对篮球这项运动的热爱和期待。在篮球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新的面孔出现,但乔丹的地位和影响力将永远难以被超越。